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財經頻道>財經新聞
分享

流量使用因人而異,部分套餐未作調整——

流量漫游費沒了,話費不一定少

對一些本地用戶而言,單純因取消流量“漫游”減少支出的可能性很小。相反,有部分用戶可能面臨話費上漲的情況

并非所有流量套餐都能享受“本地”升“國內”的待遇。校園套餐、地鐵流量包、機場流量包等均不在本次調整范圍內,依然在原有范圍內使用

從7月1日起,國內三大運營商宣布全面取消手機流量“漫游”費。這意味著,之前的本地流量、省內流量、國內流量的資費差將全部取消,統(tǒng)一為國內流量。

對于經常出差的上海用戶劉羽來說,這一舉措讓他得到了很大的實惠。“之前辦理的聯(lián)通家庭寬帶計劃,捆綁了手機套餐,原本含本地20G流量+2G全國流量,在北京是夠用了,但只要一出差,流量就會‘告急’。”劉羽說,現(xiàn)在流量“漫游”費取消后,原來套餐里的流量不僅已全部升級為全國流量,而且流量不限量,出差再也不怕流量不夠用了。

記者打開中國移動手機客戶端發(fā)現(xiàn),在流量明細里,原本區(qū)別統(tǒng)計的本地流量和國內流量界面已統(tǒng)一為“國內通用流量”。咨詢客服后確認,從7月1日起,用戶無需另行操作,其套餐里的流量都會全部默認升級為全國通用。

記者從工信部了解到,流量“漫游”費不同于去年取消的電話長途和“漫游”資費。以往在2G時代并不存在流量“漫游”費,進入3G時代消費者用手機上網的需求日漸強烈,但當時流量資費很昂貴,運營商為方便地域業(yè)績考核管理和降低流量門檻才推出了流量“漫游”費概念。

可以說,凡是之前“本地流量用不完,全國流量不夠用”的用戶都將是受益者。電信獨立分析師付亮認為,取消流量“漫游”費和流量資費下降兩者之間并沒有直接對應關系,對一些本地用戶而言,單純因取消流量“漫游”減少支出的可能性很小。相反,有部分用戶可能面臨話費上漲的情況,“因為用戶對流量的日常使用越來越習慣和放松,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流量使用需求。流量越用越多有可能和資費下降相互抵消,也就是有可能因使用量增加造成部分用戶個體總花費不降反升。”付亮說。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此次三大運營商宣布全面取消手機流量“漫游”費,但對于老用戶來說,特別是原來手機套餐里就有國內通用流量的用戶,似乎并沒有享受到此次資費調整的實惠。

談起調整后自己流量套餐的變化,北京移動用戶孫君覺得并沒有比老套餐合算多少。“之前辦的是兩年內每月最低消費158元,并贈送兩年寬帶服務,手機套餐包含3GB國內流量+350分鐘語音通話,此次資費調整后套餐升級為6GB國內流量+700分鐘語音通話,看上去好像優(yōu)惠了很多,但現(xiàn)在語音用得很少,流量需求卻很大,這相比新推出的暢享不限量套餐顯得有些‘不公’。”孫君說,現(xiàn)在的暢享不限量套餐都是20GB起步,但套餐檔位只有98元、188元、198元、288元,導致以前158元檔的用戶就沒法選擇,“這明顯沒有考慮之前老用戶的利益。”

此外,記者了解到,并非所有流量套餐都能享受“本地”升“國內”的待遇。校園套餐、地鐵流量包、機場流量包等均不在本次調整范圍內,依然在原有范圍內使用。相關運營商的客服人員解釋稱,這主要因為校園套餐價格非常低,已經享受優(yōu)惠資費,機場、地鐵等套餐多數(shù)為關聯(lián)固定的信號基站,不屬于調整適用范圍。

“此次資費調整,運營商將大量的優(yōu)惠資費給了新套餐、新用戶。”付亮建議,老用戶可以主動調整,尤其是在政策出現(xiàn)較大變化時,每個人都應該看看自己的套餐,是不是需要調整。這樣,即使運營商“遺忘”了“老用戶”,“老用戶”也可以通過主動調整套餐或運營商,或者增加一個新的號碼,成為運營商新政的受益者。(吉蕾蕾)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兩新”政策顯成效 彰顯高質量發(fā)展新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