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泉州新聞
分享

為貫徹落實“雙減”部署要求,在課后服務“5+2”全覆蓋、“2+N”模式深入實施的基礎上,泉州市繼續(xù)開展“深化整治城區(qū)中小學課后服務質效不高,滿足學生和家長多樣化需求”項目,推動課后服務提質增效。日前,泉州市教育局組織遴選了第一批課后服務工作典型案例共16個,予以推廣。

融入科學教育 讓學生“玩中學”

每周一到周四下午4點半,是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開展課后服務的時間,數十種特色活動廣泛開展,讓學生享受高質量、多樣化的課后服務。其中科技創(chuàng)新融入課后服務,突出“玩·趣”“思·編”“創(chuàng)·動”特色,開設了“玩轉百拼”社團、“AI編程”、“趣玩無人機”社團和“人工智能俱樂部”等,讓學生“玩中學”,在游戲情境中發(fā)揮創(chuàng)意,體驗科技魅力,提升科技素養(yǎng)。

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石獅校區(qū)以“科技成就夢想”為辦學特色,與高??萍冀逃龍F隊合作,構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科技課程。結合學校周邊豐富的海洋資源,開展“走進大山嶼”“走進石花膏”等具有區(qū)域性特色的科學調查,圍繞學生日常生活,開展主題小組調查體驗。學生利用手中的攝像機,將具有本地特色的“紫菜”“漁船”“石獅海絲三寶”“舞龍舞獅”,整理拍攝成科學影像,普及科學知識,感受家鄉(xiāng)文化。創(chuàng)建鄉(xiāng)村創(chuàng)客室,分年級開展社團課程,引進高校專家團隊入校指導創(chuàng)客課程建設,激發(fā)學生的編程興趣。邀請專家名師開展各類專題科普知識講座、指導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開展校園主題科技節(jié),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

晉江市實驗中學以科創(chuàng)賦能教育,對外借助毗鄰科技館的優(yōu)勢,向內挖掘培養(yǎng)師資和培育苗子,每年組織選拔有科創(chuàng)興趣特長的學生作為培養(yǎng)教育對象,推動地理、生物、體育等學科的戶外科學研訓和歷史等學科的科普制作。將科創(chuàng)教育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開發(fā)適合校本化的科創(chuàng)教育課程,開設創(chuàng)客教學、3D打印、激光切割、人工智能開源教學、無人機、機甲大師等系列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特色發(fā)展。

南安市蓬華中心小學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展校園科技節(jié)、小小發(fā)明家、變廢為寶等科普活動,主動邀請科技協會、公益組織開展科普講座、科學實驗表演,泉州市“啟夢者”基層科普巡展走進學校。依托課后服務、鄉(xiāng)村少年宮、校外活動中心教學點三個平臺,開設“機器人拼裝”“無人機編程”“航海模型”等科學課程,通過教學、競賽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無人機社團與航模社團成為最受歡迎的科學社團,培養(yǎng)了一批科技小能手,曾多次參加南安市、泉州市乃至全國性比賽。

利用本土資源 弘揚“海絲文化”

泉州市晉光小學打造“一四二”特色課程,活態(tài)傳承“海絲文化”。秉持“素養(yǎng)為本,以文化人”理念,充分利用地緣優(yōu)勢,推進“海絲文化”與課程融合,研發(fā)“傳承非遺古韻·綻放海絲風采”特色課后服務項目。開設語言類、藝術類、科技類、文體類四類社團,有“海絲小導游”“蟳埔簪花圍”“妝糕人”“獅舞晉光”“數字海絲”3D打印工坊等特色課程,弘揚“海絲文化”,走出去調查、實地采風、走訪,儲備豐富課程資源,請進來非遺文化傳承人,提高學生文化涵養(yǎng)和實踐能力。

石獅市世茂實驗小學利用與福建省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相鄰的優(yōu)勢,開展“家門口的博物館”學科融合課后服務特色課程。開設絲路導游、絲路美藝、絲路舞藝、絲路工藝、絲路考古等十余個社團,融合語文、美術、音樂、勞動、道法等學科元素,利用博物館的場館資源,精心設計實踐性活動內容,近百名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成果以海絲館為基地,開展紅領巾志愿小導游、博物館寫生與工藝制作展覽、大型絲路穿越劇演出、考古小探險家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從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拓寬學習路徑,提升學生的文博意識,樹立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永春縣實驗小學亦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在校史館開辟專欄,開展“走近名人”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學習杰出校友、全軍掛像英模林俊德將軍的先進事跡,感受馬蘭精神。定期組織五里街古街研學活動,組織學生尋訪古街景點,現場體驗紙織畫、香道、南音、提線木偶、布袋戲等傳統非遺文化魅力。利用地處白鶴拳發(fā)源地優(yōu)勢,以大羽村白鶴拳武館為實踐基地,把永春白鶴拳引入校園,創(chuàng)建白鶴拳文化長廊,編寫《永春白鶴拳》校本教材,編改成適合小學生訓練的白鶴拳操,組建白鶴拳社團,聘請專業(yè)教練傳授拳術。

開展勞動實踐 與學科相融合

鯉城區(qū)實驗小學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將勞動課程與社團活動互相滲透,勞動教育實踐與教學學科有機融合,成立“百草園實踐園”“木藝工坊”,聘請蔬菜基地專家、學生家長作為校外指導教師,開展專題講座,為學生答疑解惑,通過多樣化勞動實踐,讓學生成為實踐基地主人,認識大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養(yǎng)成熱愛勞動良好品質,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

泉州市新華中心小學以“菜地”為載體,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學校聘請專業(yè)團隊,將學校墻體附近的綠化帶改造成真實菜地,開發(fā)“綠芽”紅領巾科學教育實踐園地,由校長統籌規(guī)劃,各年段分得一塊“責任田”,班級間協商合作,帶領學生植種各色瓜果蔬菜,學生在種植過程中體驗科學知識的應用。開設《菜地科學家》課后服務課程,教師不斷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怎樣防治病蟲害、維持菜地的生態(tài)系統平衡。邀請家長、社區(qū)服務人員、熱心人士等指導學生植種,形成校內外結合、專兼職互補、多層次搭配的“科技輔導員隊伍”。在課后服務中開設的steam課程中,通過以菜地為應用場景,讓學生設計各種可應用于菜地的機器人,如“播種機器人”“澆水機器人”等。

永春縣桃溪實驗小學在天臺開辟種植園,種植大棚蔬菜,以班級為單位,劃分種植區(qū),學生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到菜園澆水、施肥、觀察植物生長。通過校內教師指導、聘請校外種植員、邀請家長志愿者教學,開展“豐收菜園”評選活動,讓學生體驗種植樂趣。利用“最美庭院”中的“溪舟池”飼養(yǎng)金魚,老師教授學生科學養(yǎng)殖方法,習作社團讓學生做觀察記錄,寫成作文,把科學與語文學科相融合。

此外,泉州市實驗小學建立“五步”管理機制,拓寬“課服”空間;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推行“五四三”課后服務模式,聚焦素養(yǎng)培育;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學構建“3+”課后服務模式,讓學生做最好的自己;石獅市第三實驗小學巧借科技節(jié)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晉江市潘徑中學優(yōu)化利用資源,打造精品課程;南安市升級暑期課后服務“配方”等也被列入了此次課后服務工作典型案例。(泉州晚報記者曾聰虹 通訊員潘美霖)

責任編輯:唐秀敏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新萬潤環(huán)保花垣錳渣資源化利用示范產業(yè)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