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廈門新聞
分享

11月2日,“新形勢下中國藝術理論研究的戰(zhàn)略思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藝術理論學會第二十屆年會在廈門市集美大學召開。本屆年會由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集美大學主辦,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集美大學音樂學院承辦。東南大學藝術學院、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杭州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山西大學、山東大學、哈爾濱音樂學院、《藝術百家》雜志社、《民族藝術》雜志社、《藝術工作》雜志社單位協辦。

中國藝術理論學會年會在集美大學召開(3)218

“新形勢下中國藝術理論研究的戰(zhàn)略思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藝術理論學會第二十屆年會召開

開幕式由集美大學教務處處長、教授李雪主持。集美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建,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彭吉象,協辦單位代表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黃昌勇分別致辭。集美大學領導、師生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三百余人共同參與此次盛會。

集美大學教務處處長、教授李雪主持發(fā)言

集美大學教務處處長、教授李雪主持發(fā)言

集美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建致辭

集美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建致辭

集美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建表示,集美大學的百年校史就是一部百年藝術教育史。今年是集美大學校祖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在辦學理念上,嘉庚先生十分重視藝術教育,藝術學科是集美學校最早創(chuàng)辦的學科之一。如今,藝術教育在集美大學在加快一流大學建設的進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重點建設學科。正在結合新文科、新工科的深度融合,圍繞互聯網+的大勢所趨中,不斷深化藝術教育教學的綜合改革,發(fā)揮產學研等辦學特色,不斷探索新時期藝術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

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彭吉象致辭

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彭吉象致辭

“中國藝術學理論在新時代要實現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需要深化跨學科研究、擁抱現代科技、加強國際交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彭吉象認為,過去20年來,藝術學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新形勢下,中國藝術學理論要實現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真正建立起中國藝術學的“三大體系”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推動中國藝術學理論的繁榮發(fā)展。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黃昌勇致辭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黃昌勇致辭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黃昌勇表示,藝術發(fā)展需關注消費時代和技術時代,特別是AI時代對藝術形態(tài)產生的影響,如跨媒介融合和綜合藝術的產生。藝術學的發(fā)展需要跨媒介、綜合、多領域學科交叉,藝術理論應面對歷史、現實并引領未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藝術未來的發(fā)展,實現藝術理論的目標。

在主旨發(fā)言環(huán)節(jié),各學者圍繞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結合中國藝術學的學科特性,對中國藝術理論的時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及創(chuàng)新性予以探討,審視藝術理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發(fā)展狀態(tài),開拓中國藝術理論的新視域,以新思維促進中國藝術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歷經兩日深入的智慧碰撞與學術交流,本次“新形勢下中國藝術理論研究的戰(zhàn)略思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藝術理論學會第二十屆年會圓滿落下帷幕。閉幕式上,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常務副會長王廷信對本次大會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此次年會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全國藝術學理論研究者之間的深度交流與相互學習,還有力推動了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深化與拓展,為中國藝術學理論的蓬勃發(fā)展注入了強勁的新動力。

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常務副會長王廷信致辭

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常務副會長王廷信致辭

閉幕會上,王廷信還鄭重宣布了中國藝術法學專業(yè)委員會的正式成立。同時,他還揭曉了下一屆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年會的舉辦地點——坐落于遼寧沈陽的魯迅美術學院,將為未來年會的舉辦增添了新的亮點與期待。(王秀華)

參會代表合影

參會代表合影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女性有福了!福建首個HPV疫苗惠民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