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三明新聞
分享

4月10日,永安二中的化學老師、物理老師來到永安一中附屬學校,開展集體備課活動,雙方共同研討、相互切磋。這是兩校建立“城鄉(xiāng)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后,常態(tài)化、長效化開展活動之一。

“有學上”,還要“上好學”。近年來,永安市探索市域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新路徑,依托城區(qū)優(yōu)質校帶動鄉(xiāng)鎮(zhèn)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搭建平臺

健全完善運行機制

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是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我們通過打造‘城鄉(xiāng)緊密型教育共同體’,開展城鄉(xiāng)學校對口幫扶,實現以強帶弱、共同發(fā)展,不斷縮小城鄉(xiāng)和校際之間的差距。”永安市教育局局長劉金堅說。

以首批“共同體”試點校永安一附和永安二中為例。永安一附推行“30+10+5”教學模式,即課堂授課30分鐘、課堂檢測10分鐘、講評反饋5分鐘,教育教學質量走在當地前列。

兩校建立“共同體”后,永安二中全盤實施這一教學模式。“我們要求全體教師不懷疑、不爭論,盡快熟悉流程,加快推廣速度。”永安二中校長劉炳華說,兩校作息時間一致,統(tǒng)一課堂要求、作業(yè)布置和開展教研活動。

“老師們辛苦了,現在是檢測時間。”每當這樣的課堂提示音在校園回蕩時,已經結成“共同體”的兩校師生,都會下意識地拿出手中的課堂檢測試卷,這已經成為兩校緊密結合的生動例證。

搭建“共同體”平臺,健全完善工作機制,為點對點、面對面開展對口幫扶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效聯動

深度融合整體提升

常態(tài)化開展教育教學交流,是“共同體”的重要工作。

去年10月18日,永安一附劉昌年化學名師工作室“送課下鄉(xiāng)”研訓活動在永安二中舉行,工作室成員高洋與永安二中宋玉文老師圍繞九年級《水的組成(二)》進行同課異構。

“能準確把握新課標內涵,媒體使用熟練,實驗效果明顯,板書各有特色。”評課環(huán)節(jié),參會教師對兩堂課給予充分肯定,同時也對實施新課堂模式如何提升效率提出了建議。

對永安二中化學教師宋玉文來說,校內開展集體備課等教研活動有諸多限制,建立“共同體”為她開辟了一片教研新天地。

不只是化學學科開展結對幫扶。“共同體”通過整合本校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資源,共同制定統(tǒng)一的教研方案、教學計劃、學情聯考機制,組織開展教研活動、送課下鄉(xiāng)、跟崗培訓等活動,搭建教師成長平臺,打造高效課堂。

以教研活動為切入點,“學校管理互助”“教師素質提升互助”等活動全面鋪開,加快推進“共同體”深度融合,努力實現“培養(yǎng)一位名師、帶動一個學科、引領一批教師”目標。

“通過開展對口幫扶,倒逼教師不斷進步,兩校常態(tài)化相互往來、交流碰撞,還可以共同成長。”永安一附校長邱長輝說。

提質擴面

加快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

試點工作為打造“共同體”積累了經驗,如何由點及面,讓點上盆景變成面上風景?

去年11月,永安市新建立永安三中與槐南中學、永安六中與大湖中學兩對“共同體”學校,推動鄉(xiāng)鎮(zhèn)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永安二中是永安最大的農村校,槐南中學在永安最偏遠,大湖中學師資隊伍相對薄弱,通過‘共同體’提質擴面,可以加快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劉金堅說。

2月24日,永安三中初中校與槐南中學共建“城鄉(xiāng)緊密型教育共同體”正式啟動,學校教育教學迎來新的變革。

永安三中初中校校長吳永輝認為,兩校各有特點,可以采取師徒結對、班級結對、青年教師共培等形式加強交流,通過找準結合點、發(fā)力點、落腳點,更有針對性地促進兩校共同發(fā)展。

永安市教育部門還要求新建立的“共同體”學校,以永安一附和永安二中為樣本,打破校際壁壘,讓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延伸。

做足深度融合文章,盤活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同體”“1+1>2”效應持續(xù)彰顯。(本報通訊員 魏興谷 羅旌首)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建社科院舉行“福建發(fā)展系列藍皮書成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