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石峁遺址考古發(fā)掘取得重要進展,聯合考古隊在對遺址核心區(qū)域——皇城臺臺頂一處“大臺基”的南護墻進行完整揭露時,發(fā)掘出70余件精美石雕。大臺基的發(fā)現、確認和發(fā)掘,正式拉開了探討皇城臺聚落區(qū)劃和功能性質的帷幕,為論證皇城臺在石峁城址內的核心地位奠定了重要而深厚的物質基礎。
“皇城臺是目前東亞地區(qū)保存最好、規(guī)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筑。”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研究員介紹,石峁遺址的發(fā)現不斷刷新學界關于中國早期文明認識的高度,大臺基南護墻出土的這批石雕,遠超出以往學界對4000年前中國早期文明高度的判斷。
石峁遺址是中國北方地區(qū)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2018年,在皇城臺臺頂東部,考古隊發(fā)現并確認了“大臺基”。2018年至2019年,考古隊廓清了大臺基的“四至”范圍,并對其南護墻進行完整揭露?;食桥_大臺基平面大致呈圓角方形,邊長約130米,四周以石墻包砌。南護墻用砂巖石塊錯縫砌筑,墻體上發(fā)現有多個纴木洞,最高處殘高約4.5米。
孫周勇介紹說:“70多件精美石雕是大臺基南護墻處最為重要的發(fā)現,多數出土于墻體的倒塌石塊內,部分鑲嵌在墻面。”石雕的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其中神面石雕體量最大。少量立柱型石雕,為兩面對稱的神人形象,其中一件橢圓形柱體立于夾道正中的地面之上,高度近1米。立柱型石雕或已具備圖騰柱性質。
測年數據顯示,這批石雕的年代應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專家認為,這些石雕為皇城臺在石峁城址內的核心地位奠定了極其重要的物質基礎,應與石峁遺址發(fā)現的“藏玉于墻”和用人頭奠基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體現了石峁先民對皇城臺大臺基的精神寄托。
責任編輯:林晗枝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長沙市文旅廣電局長“拍了拍”你并為你展開一2020-08-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