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社會新聞
分享

網絡配圖

網絡配圖

記者程思煒 

發(fā)自北京 “大氣十條”第一階段實施最后一年,京津冀治霾力度再加碼。近日環(huán)保部官網公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北京、天津、廊坊、保定10月底前完成“禁煤區(qū)”建設任務,意味著相關區(qū)域全面禁燒散煤。另外還要求,北京、廊坊、保定市建成區(qū)全面禁止露天燒烤。

京津周邊“禁煤區(qū)”禁燒散煤

雖然此前環(huán)保部已通過記者會等途徑透露了一些工作部署,本次公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則是首次全面介紹今年的安排,明確了若干項重點任務的完成時限。

《方案》要求,今年10月底前,北京、天津、廊坊、保定市完成“禁煤區(qū)”建設任務。這意味著四市的有關區(qū)域全面禁燒散煤,除煤電、集中供熱和原料用煤企業(yè)外,燃料煤炭全部清零。

所謂“禁煤區(qū)”是指京昆高速以東,榮烏高速以北,天津、保定、廊坊市與北京接壤的區(qū)縣之間的區(qū)域。去年印發(fā)的《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 2017年)》對此作出劃定。“禁煤區(qū)”既包括四市的部分城區(qū),也包括部分農村和郊區(qū)。

10月前取締“小散亂污”企業(yè)

對于“小散亂污”企業(yè),《方案》規(guī)定,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要完成違法“小散亂污”企業(yè)取締工作,北京、天津、石家莊等13市10月底前基本完成,其他城市10月底前取締一半以上。

此次《方案》細化了對“小散亂污”企業(yè)的定義,即不符合產業(yè)政策、當地產業(yè)布局規(guī)劃,污染物排放不達標,以及土地、環(huán)保、工商、質監(jiān)等手續(xù)不全的企業(yè)。主要涉及有色金屬熔煉加工、橡膠生產、制革、化工、陶瓷燒制、鑄造、絲網加工、軋鋼、耐火材料、炭素生產、石灰窯、磚瓦窯、水泥粉磨站、廢塑料加工,以及涉及涂料、油墨、膠黏劑、有機溶劑等使用的印刷、家具等小型制造加工企業(yè)。

北京城區(qū)禁止露天燒烤

南都記者注意到,冬季錯峰生產和天津港禁止公路運輸煤炭等,是相比2016年工作再加碼的新措施。

《方案》要求,“2+ 26”城市加大采暖季工業(yè)企業(yè)調控力度,制定企業(yè)錯峰生產計劃。水泥、鑄造等行業(yè)繼續(xù)全面實施錯峰生產。石家莊、唐山、邯鄲、安陽等重點城市,采暖季鋼鐵產能限產50%。各地采暖季電解鋁廠限產30%以上;氧化鋁企業(yè)限產30%左右;炭素企業(yè)達不到特別排放限值的,全部停產,達到特別排放限值的,限產50%以上。

控制機動車排放方面,7月底前,天津港不再接收柴油貨車運輸的集港煤炭。9月底前,天津、河北及環(huán)渤海所有集疏港煤炭主要由鐵路運輸,禁止環(huán)渤海港口接收柴油貨車運輸的集疏港煤炭。

《方案》還要求,全面禁止秸稈、枯枝落葉、垃圾等露天焚燒。北京、廊坊、保定市建成區(qū)全面禁止露天燒烤,室內燒烤必須配備油煙凈化設備。制定煙花爆竹禁限放嚴控方案,明確煙花爆竹禁限放要求。

據了解,2017年是“大氣十條”實施第一階段的最后一年,各省面臨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的考核,但目前部分地區(qū)達標壓力較大。《方案》于2月17日印發(fā)給京津冀晉魯豫6省市政府,目前各地已開始實施。

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市,山西省太原、陽泉、長治、晉城市,山東省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市,河南省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新鄉(xiāng)、焦作、濮陽市。

責任編輯:肖舒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有福之州 全民惠游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