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海峽兩岸>臺灣新聞
分享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陳小愿

漫步臺北街頭,有一個詞匯隨處可見——“女孩力”。11日,臺灣迎來第7個“女孩日”,女孩的各項權益在這一天受到各界高度重視,因為今天“她”最大。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圖為臺北“女書店”一隅。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攝

本周以來,“女孩日”的熱度在臺灣社會逐漸升溫。以“Girl Up!女孩力”為主題的電影巡回放映活動8日從臺北開始,陸續(xù)將覆蓋云林、臺東、花蓮、高雄等地。臺北美侖公園11日下午規(guī)劃“臺灣女兒節(jié)‘家庭野餐日’”活動,主打“讓女孩們有被寵愛的幸福感”主題。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圖為館內一角。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此外,“魔法少女·活出自己的女孩樣”展覽、“女孩藝起來聽音樂會”、女性文學與藝術主題書展等多項呼吁各界關心女孩的活動也陸續(xù)在全臺各縣市展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公共場所也將提供“女孩日”來館優(yōu)惠。

臺統(tǒng)計部門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9年8月,臺灣女性人口占比約50.39%,較男性人口多18.33萬。臺灣婦女團體總數(shù)達723個,平均成立超過25年。

臺灣勵馨社會福利事業(yè)基金會執(zhí)行長紀惠容告訴中新社記者,過去二三十年間,臺灣對婦女及女孩的權益保護事業(yè)日趨重視,女性文化的價值也越來越得到社會關注。“現(xiàn)在女孩子不會被限制,她們都很努力、很優(yōu)秀,只要我們給予資源和公平的機會,她們都能夠走上更大的舞臺。”

記者近日走訪臺北、高雄等地發(fā)現(xiàn),女性文化和女性權益保護意識在臺灣十分普及,不少男性亦參與其中。服務于高雄市婦女館的男性社工員游昌仁對記者說,2001年,臺灣首家女性史料室在高雄成立,目前藏有相關書籍、史料、論文、影音資料等5500余部。

“這里不只收集史料,還要把它們做活化,通過舉辦講座、展覽活動,打破民眾對于性別的框架。”游昌仁說,女性史料室近年來還致力于將臺灣學術界關于性別研究的論文改編成故事向公眾講述,希望可以成為推動性別平等的又一平臺。

在臺北新生南路三段,有一家用音樂和美食講述女性文化故事的“女巫店”。一墻之隔,則是享有“臺北女性文化地標”之稱的女書店。

1994年,首位將大陸“女書”文化引進臺灣的鄭至慧在臺北開設了華文地區(qū)首家女性主義專業(yè)書店。這家名為“女書店”的書屋專營“由女人書寫、關于女人及為女人而寫”的相關書籍,創(chuàng)辦25年來,已先后出版“女書”和“女抒”系列圖書百余冊。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圖為室內一角。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女書店面積不大,但一幅描繪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涂鴉作品卻占據(jù)了整面墻壁,并配以英文“女性主義者當如是”。瀏覽在售書籍可知,女書店關注的范疇已拓展至文學、性別研究、人文關懷等領域,既有猶太裔女性思想家漢娜·阿倫特的著作,也不乏叔本華、毛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經典。一旁的展架上正在推介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和女書店聯(lián)合策劃的女書精選系列,主題格外顯眼:“她來了,世界改變了”。

帶著疑惑,記者向女書店店長請教究竟何為“女力”。店長李女士解釋道,“女力”就是通過更好的教育、啟蒙,讓女生意識到自己可以不依附于男權而擁有自身的力量。

她指著兩本精致的留言簿告訴記者,女書店至今保留著開店以來的30本留言簿,里面承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讀書人對女性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記者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不少用簡體字書寫的留言,李女士感慨道,非常感謝大陸朋友,他們多年來給予女書店非常大支持,甚至有不少人會去翻找他們的朋友曾經在這里的留言。她說:“我會和大陸的朋友擁抱,傾聽他們的故事。”(完)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古特雷斯發(fā)言人:金磚峰會對聯(lián)合國“非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