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號礦脈礦坑冬季采礦場景復原
本報記者 李亞楠攝
額爾齊斯石
本報記者 李亞楠攝
從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富蘊縣出發(fā),路旁金黃色的樹木和群山不斷向后退去,不多時便到了可可托海鎮(zhèn),可可托海礦區(qū)遺址就在這里。
20世紀50年代,由于中蘇合作采礦,大批蘇聯(lián)專家和各地采礦工人來到可可托海,小鎮(zhèn)日漸紅火起來,那個年代不常見的自行車、各種小商品在可可托海都是尋常事物,由此獲得“西部小上海”之稱。
20世紀末,可可托海停止采礦,小鎮(zhèn)依托礦區(qū)遺址和自然風光發(fā)展旅游,一個個礦坑、礦洞向游客訴說著當年的傳奇故事。
三號礦脈:
稀有金屬礦物的天然博物館
走進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qū),首先探訪的就是三號礦脈。直徑達500米的礦坑像一個巨大的漩渦鑲嵌在山巒之中,最深處達350米,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
三號礦脈發(fā)現(xiàn)于20世紀30年代,其稀有金屬資源量占可可托?;◢弬ゾr礦床的90%以上,蘊藏的稀有金屬種類豐富,中國《稀有金屬礦產地質勘查規(guī)范》列出的8種稀有元素這里都有。目前三號礦脈已累計查明礦物80種,其中稀有金屬礦物26種,被稱為“稀有金屬礦物的天然博物館”。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三號礦脈曾為中國“兩彈一星”、航空航天等國防軍工產業(yè)提供必需的材料,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英雄礦”“功勛礦”。
“這是我的爺爺、爸爸和我,一家三代人工作、生活的地方。”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qū)運營部經理譚勝利告訴記者,當年工作任務艱巨,礦區(qū)所有人都加班加點干活。爆破工人買迪·納斯依和同事為了不耽誤工期,冒著生命危險排除故障,因來不及跑出礦洞而被炸傷。在可可托海的那些歲月里,買迪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苦我們也不能苦國家,卡我們也不能卡國家,難我們也不能難國家”。
三號礦脈往南500米是阿依果孜礦洞,當年采礦工人用榔頭、鋼釬、十字鎬、鐵锨等輔以小型機械設備,對阿依果孜進行坑道開采,形成如隧道一般的礦洞,長約800米。
洞外暖陽當空,站在離洞口還有5米左右的位置就感到寒氣逼人。據工作人員介紹,冬天洞內溫度低至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當年采礦工人就在這樣酷寒潮濕的環(huán)境里工作。
洞內有許多錯綜交叉的通道,如同地下迷宮。巷道巖壁上清晰可見鑿巖痕跡和層次分明的礦脈。到1964年左右,三號礦脈逐步轉為露天采礦,阿依果孜礦洞才停止開采。
地質陳列館:
珍藏舉世罕見的額爾齊斯石
從三號礦脈繼續(xù)往里走,不久可見一座黃墻白頂的俄式風格建筑,那是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始建于1957年。它的前身是可可托海礦區(qū)工人俱樂部,建成之時是礦區(qū)最大的建筑,目前是新疆保存最完整的俄式風格建筑。
陳列館展品以三號礦脈開采的有突出特點的礦物標本為主,還有不少展現(xiàn)當年采礦情景的老照片。
在一張老照片中,記者看到兩名風鉆工正在打干鉆,沒有戴防護用具。講解員介紹,當時可可托海要完成保證“兩彈一星”原材料正常供應等任務,工作十分緊張。在礦區(qū)打干鉆就會揚起漫天粉塵,即便戴了防護口罩,礦工們鼻子里的粉塵依然結成了塊,還時不時被防護口罩憋得喘不上氣。為了加緊完成工作任務,他們在摘掉口罩透氣的間隙依然不停止工作……
除了老照片,陳列館館藏地質標本及展品400余件,礦種多達94種。其中世界級礦物2種,國家級礦物3種,世界上迄今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塊“額爾齊斯石”也珍藏于館中。
玻璃展柜內,一個鋪著紅絲絨的托盤上,放著一塊不起眼的石頭,沒有璀璨的色彩,只有指甲蓋大小,這便是“鎮(zhèn)館之寶”額爾齊斯石。
1979年,可可托海地質工程師韓鳳鳴沿額爾齊斯河流域檢查礦點時,發(fā)現(xiàn)了一塊拳頭大小的無色透明礦石,經過對它的光學、化學性質等初步測試,排除了它是石英的可能。之后再將它與《礦物手冊》上記載的已知礦物進行對比,初步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尚未被認知的新礦物。
1980年,韓鳳鳴將這塊礦石兩次切割,送往分析設備較為先進的成都地質學院和北京地質科學院進行更精確的分析,兩次都證實了他的判斷。
1983年,國際礦物協(xié)會新礦物命名委員會確認額爾齊斯石為世界上首次發(fā)現(xiàn)的新礦物。
經過幾次切割做分析試驗,額爾齊斯石如今只剩下指甲蓋大小。據分析,額爾齊斯石80%的成分是硅酸鈉,剩下的20%里面有一些微量元素是化學元素周期表里沒有的,它的研究價值遠遠超過了鉆石和其他寶石。
可可托海水電站:
地下136米的堅守
從可可托海鎮(zhèn)出發(fā),沿著曲折的山路盤旋而上,在群山掩映中,一座黃色的廠房依稀可見,走近才能看清“可可托海水電站”幾個字。地面的廠房面積很小,也不見設備。乘著電梯往地下走2分20秒,電梯門一開,別有洞天——這是一座建在地下136米的水電站,如果走樓梯要半個多小時才能到。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可可托海開礦規(guī)模不斷擴大,供電緊缺問題日益凸顯,于是決定在額爾齊斯河上游建一座水電站。出于國防安全和保密等考慮,水電站修建在地下136米的大山深處。1958年開工建設,1966年底基本建成。1967年2月,第一臺發(fā)電機組發(fā)電,1976年4臺發(fā)電機組全部建成,總裝機容量1.9萬千瓦。
進入水電站地下二層,一臺臺發(fā)電機組正在緊張運轉。斑駁的墻面上保留著當年職工們寫下的標語:“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什么是工作,工作就是斗爭”“熱烈祝賀今日發(fā)電”……
水電站副經理程守軍已經在這里堅守了30多年?;仡櫷?,他感慨道:“當年真是太難了,每一步都是生死攸關。”
水電站的電線要架在山上,可是周圍山勢陡峭,電線、電線桿和水泥基座都只能用人力扛上山。把電線扛上去還不算困難,難的是電線桿和水泥基座。尤其是水泥基座,工人們稱之為“牛腿”,一個“牛腿”有5米多長,重量更是不輕。為保證工程進度,一個“牛腿”必須在一天內運到山上。
十幾個工人一起,前面有人抬,后面有人推,走三四米就要停下來休息。最危險的是在山頂懸崖工作的工人,稍不小心腳一滑就會摔下來。水電站建成時,50多個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山里。
截至今天,地下水電站已安全運行半個世紀,創(chuàng)造了新中國水電史上的奇跡。水電站技改擴建后,新增裝機容量5萬千瓦,總裝機容量達到6.5萬千瓦,年發(fā)電量可達2.1億千瓦時,去年并入國家電網。
采礦已成為可可托海的歷史,但這些功勛的記憶不會磨滅。當年的“西部小上海”已變身為旅游小鎮(zhèn),礦工們的后代告別了過去的艱苦生活,從旅游發(fā)展中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
責任編輯:胡君毓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