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談“非遺”,不僅需要保護和傳承,更需要突破和發(fā)展。寧夏已在非遺產業(yè)發(fā)展上進行著不斷的嘗試,從人才培訓、孵化基地的建立到非遺商業(yè)化實踐,可以說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其中,寧夏的“伏兆娥剪紙”正朝著數據化方向邁進,為非遺產業(yè)發(fā)展的未來,探索一條可行之路。
聲名遠揚的“伏兆娥剪紙”
來到位于銀川經開區(qū)育成中心的藝盟文創(chuàng)時,非遺傳承人伏兆娥老師,已提前在工作室等候了。
一見面,她很熱情地將記者引到剪紙互動區(qū),一邊介紹作者,一邊聊起自己和剪紙的緣份與故事。環(huán)顧四周,墻上、展示柜上、甚至是房頂的裝飾上……都能看到她的剪紙作品。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反映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系列作品——小到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輛小汽車、農家碾米耕地圖等生活場景,大到反映國家經濟發(fā)展的變化,40幅剪紙作品每一幅都是一個故事,都是時代的記憶。“剪一幅得四五天,與傳統(tǒng)單色作品不同,這套作品均為套色剪紙。”伏兆娥細細介紹著。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伏兆娥帶著她的剪紙,在鎮(zhèn)北堡西部影城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便開啟她剪紙生涯的一個全新篇章。那時起,只要是來影城的中外游客幾乎都會去她的工作室轉轉,而她二三分鐘就能為游客剪出個人肖像來,不但速度快得讓人驚訝,每一副肖像神情兼?zhèn)?,能夠準備把握人物特點,讓人忍不住拍手叫絕。也正是這樣的積淀,讓伏兆娥的剪紙技法日益純熟,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她也被國內外文化藝術界人士譽為“西北第一剪”。就在今年6月,她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在享受這一榮譽帶來的喜悅時,伏兆娥也感到了更大的壓力和責任。而同樣覺得“責任重大”的,還有她的二女兒李劍。
讓剪紙文化滋養(yǎng)更多普通人
作為回族剪紙第四代傳承人,李劍于2009年注冊成立了“寧夏藝盟禮益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與母親專心投入剪紙藝術創(chuàng)作不同,李劍思考的,是如何突破和發(fā)展。
李劍曾這樣向媒體介紹——“剪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傳承、積淀,是指思想、文化、精神方面。寧夏有剪紙發(fā)展的土壤,很多農村婦女和我媽媽一樣,擁有扎實的剪紙基礎代代相傳。成立公司后,一方面我們不斷設計有剪紙元素的文創(chuàng)產品,另一方面,我們開始一個村一個村地為村里的婦女們免費傳授剪紙技能,我希望通過自己微小的力量,讓更多的農村婦女受益。文化的價值是不能簡單地以經濟效益來衡量,在培訓她們剪紙增加她們收入的同時,改變更多農村婦女的知識層機構會升華她們的思想,提升女性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融洽她們的家庭氛圍,是我辦立培訓班的初衷。”
更多的思考隨著培訓的展開,不斷在李劍的頭腦中成熟起來。通過“企業(yè)+協(xié)會+農戶”的模式,“伏兆娥剪紙”有了第一次量產上的突破——當顧客提出需求時,伏兆娥首先會結合顧客的要求,創(chuàng)作出具有藝術特點的剪紙作品;設計樣本完成后,經過嚴格培訓的剪紙高手會按照樣本剪出作品;完成的剪紙作品再進入車間等進行現代化產品的制作,比如賀卡、絲綢剪紙、茶具等,形成最終的文創(chuàng)產品走向市場。“這種模式一方面解決了非遺作品量產的問題,也是對剪紙藝術進行了宣傳和傳承,另一方面增加了當地婦女的經濟收入。”李劍說。
就在采訪過程中,賀蘭縣婦聯(lián)組織了婦女代表來到藝盟參觀,伏兆娥親自接待介紹剪紙藝術,像這樣的活動對于伏兆娥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就在去年12月初,靈武市婦聯(lián)也組織了40多位婦女代表前來參觀,其中80%的婦女都是移民。
目前,藝盟文創(chuàng)已在寧夏民俗手工藝術品領域取得不俗成績。由該公司設計團隊自主研發(fā)的“絲綢卷軸剪紙條幅”,在生產工藝上突破了傳統(tǒng)剪紙作品不易攜帶、不便展出的弊端,作品一經推出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和贊賞。
數據化為非遺打開新的局面
說起這一想法的產生,郭海說,其實也是偶然產生的想法。“去年有一段時間流行拍攝軍旅照,大家隨手用手機拍照就能產生帶有個人肖像特點的軍旅題材照片。當時我們就想,為什么我們的肖像剪紙不能這樣做呢?”有了想法,說干就干。一年多的時間,這一技術已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大概在明年6月會完成數據庫的建立。到那時,不管是誰只要點開APP,就可以定制自己專屬的剪紙肖像了。最重要的是,基于數據庫的剪紙作品均是伏兆娥親手設計完成的作品,所以產生的數字化剪紙肖像,會像伏兆娥親手剪出的一樣,帶著傳承人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特色。
對此,伏兆娥介紹說,剪紙有剪紙的語
言,萬剪不斷、疏密結合、陰陽處理、陰刻陽刻。除了具有對稱性的特點,同時還具有民俗性和象征性。比如剪紙中會帶有月牙紋、鋸齒紋、貫錢紋等特有的符號,這些符號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給消費者衍生制作各種定制類的生活藝術品,既可以解決市場的需求,又可以讓傳承人解放出來,實現非遺的產業(yè)化目標。”郭海說。
如今,與剪紙結緣半個多世紀的伏兆娥,還有更大的愿望,她希望能帶動更多手藝人通過技術轉型來實現產業(yè)化的發(fā)展,她更希望能從孩子抓起,從小感受剪紙的魅力。“你看,這是我給孩子們設計的剪紙書,孩子們拿起剪刀就可以剪這些形象,非遺傳承就得從娃娃抓起!”伏兆娥笑著說。
然而,對于這樣的成績,李劍并不滿足于此,她的愛人、藝盟文創(chuàng)總經理郭海也懷著同樣的初衷,做著同樣的夢。
“作品不等于產品,我們需要讓剪紙作品變成符合受眾需求的產品,其中,實現數據化是關鍵。”對此,郭海介紹說,2016年,公司搬到銀川經開區(qū)育成中心,就是為了實現產業(yè)轉型,將傳統(tǒng)剪紙藝術與互聯(lián)網技術相結合,實現數據化的整合。“伏老師如今已剪了有10多萬張人臉剪紙作品了,我們正以這10多萬張人臉剪紙作品為基礎數據,建立剪紙作品的人臉識別肖像數據庫。這是國內首創(chuàng),目前在技術上還在做優(yōu)化,希望能將‘伏兆娥剪紙’的藝術神韻更生動地表達出來。”
責任編輯:趙睿
- 雞油黃琉璃:“吹”出來的非遺2019-01-17
- 北京將建立統(tǒng)一非遺數據庫 為傳承人提供傳承場所2019-01-17
- 南北非遺傳承人齊聚北京 演繹非遺精巧2019-01-17
- 2018中國非遺十大事件2019-01-16
- 非遺傳承人冉藝飛:傳承古技藝助力脫貧攻堅2019-01-16
- 北京多區(qū)建“非遺傳習所”展示傳承2019-01-16
- 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曉2019-01-16
- “非遺”大師展絕技 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2019-01-15
- 張家界永定區(qū):非遺文化進校園 百名幼兒體驗非遺文化2019-01-15
- 夏菊花當選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