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小學生排練“非遺”小馬燈。 本報通訊員 馬連平供圖
咚咚鏘、咚咚鏘……這兩天,高淳區(qū)漆橋鎮(zhèn)聯(lián)誼小學操場上鑼鼓喧天,32名小學生身騎“竹馬”手拿彩旗,正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小馬燈”的排練。孩子們不時變換五角陣、雙排道、“天下太平”擺字、出烈馬等陣型,引來現(xiàn)場一陣陣喝彩聲。
據(jù)了解,小馬燈在高淳歷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元代末期,曾因戰(zhàn)火停演,1938年前后新四軍駐扎在高淳西舍村,村民曾為新四軍表演小馬燈。小馬燈是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以《三國演義》《岳飛傳》為背景,表演敲鑼打鼓和古戰(zhàn)爭中的陣法,是歲末年初農民喜慶豐收和歡度春節(jié)的重要民俗表演活動。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遷,曾經的老物件、老手藝也正面臨著消失的處境,急需保護和傳承,小馬燈也不例外。
談及為何將“非遺”小馬燈推廣到校園?公益組織南京市愛心傳遞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馬連平說,他自己是高淳本地人,這些年伴隨著一些老人的去世,懂這一行的老人越來越少,在曲譜、陣法上,若不打造這樣的項目,農村小馬燈的傳統(tǒng)文化可能會消失。當?shù)氐睦纤囆g家們希望家鄉(xiāng)的根一直延續(xù)傳承,而恰巧中心在聯(lián)誼小學有駐校社工,去年便牽頭成立了由老藝術家、學校老師、小學生組成的“小馬燈藝術團”,把非遺小馬燈項目在傳承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賦予它生存的時代元素。
聽說公益組織要在學校里開設小馬燈項目,漆橋鎮(zhèn)油榨村七十多歲的老藝人孔祥慶主動請纓,全程支持,從小馬燈的道具準備、隊員選拔,再到陣法排練、鑼鼓演奏,他都堅持在現(xiàn)場指導。
老人告訴記者,村里老人也常聊到很久沒有看到小馬燈表演了,不知道以后還能不能看到。正好學校要做這個事情,他就加入進來,教會孩子,把小馬燈傳下去,同時請孩子們給村里老人表演。這樣,不僅傳承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給村民們增添了一項有益的文娛活動,對于移風易俗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小馬燈成員都是由鄉(xiāng)村兒童組成,其中有個小男孩,叫孔浩南,原本比較羞澀內向。在排練中,他無意間發(fā)現(xiàn),孔浩南音樂感比較強,鼓打得很棒,很快在老藝人的引導下,他掌握了所有曲子的打法。一年來,孔浩南逐漸成長,鼓打得越來越利索,還主動去教其他同學打鼓,漸漸變得開朗多了,任課教師也常說孔浩南變化大,積極開朗,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
“期末考試結束了,這幾天有時間練習了。等過幾天,我們有機會就去給村民表演,想想都很激動。學習跳小馬燈,同時能了解各種跳法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又感覺非常有趣。”孔浩南開心地說。
據(jù)了解,在校園推廣“非遺”小馬燈項目,該公益項目得到了團市委、高淳團區(qū)委、漆橋鎮(zhèn)文化站等的支持,漆橋中學校友、松輝國際、柯菲平基金會、奧運冠軍報恩基金也給予了一定的資金支持。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鄉(xiāng)村文明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個長期的過程。下一步,我們打算通過網絡平臺募集資金,發(fā)動社會力量參與,希望能在更多的學校推廣小馬燈項目。”馬連平表示。
責任編輯:趙睿
- 長樂金漆畫老藝人進校園 傳授傳統(tǒng)制作技藝2019-01-22
- 吸納代表意見 公民參與非遺保存可獲獎勵2019-01-21
- 非遺進課堂 文化有傳承2019-01-21
- 福建·陜西木版年畫藝術作品展開展2019-01-21
- 非遺“洋蛇燈”國家級傳承人身患尿毒癥 期待年輕人加入2019-01-18
- 非遺過大年 百姓品年俗2019-01-18
- “伏兆娥剪紙”數(shù)據(jù)化 為寧夏非遺尋突破2019-01-17
- 雞油黃琉璃:“吹”出來的非遺2019-01-17
- 北京將建立統(tǒng)一非遺數(shù)據(jù)庫 為傳承人提供傳承場所2019-01-17
- 南北非遺傳承人齊聚北京 演繹非遺精巧201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