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月9日(正月初五)民俗進城非遺展演活動現(xiàn)場。 記者 邵紀明 攝
圖為2月9日(正月初五)民俗進城非遺展演活動現(xiàn)場。 記者 邵紀明 攝
圖為2月9日(正月初五)民俗進城非遺展演活動現(xiàn)場。 記者 邵紀明 攝
據中安在線報道 2月9日,農歷正月初五,當人們還在享受著節(jié)日里恬靜的休閑時光時,馬鞍山花雨路卻已漸漸喧鬧起來,伴隨著一聲響過一聲,一聲急過一聲的鑼鼓點,當涂三圣儺舞跳了起來,由此正式拉開了2019年馬鞍山市春節(jié)非遺大展演活動的序幕。在現(xiàn)場,500名民間藝人穿紅戴綠、濃妝艷抹,他們邊走邊舞,邊舞邊鬧,表演隊形不時變化,無不讓道路兩側駐足圍觀的市民驚嘆叫好。
千年“儺舞” 煥發(fā)新鮮活力
上午9點45分,展演活動正式開始。當涂三圣儺舞、和縣龍燈和獅子舞、博望滾龍和獅子燈、花山打蓮湘等10支表演隊依次從市財政局門口出發(fā),沿花雨路自東向西,一邊表演,一邊行進,讓市民在濃濃的傳統(tǒng)民俗中迎春、賀春、鬧春。
走在展演隊伍最前頭的是來自當涂縣太白鎮(zhèn)塔橋村的三圣儺舞表演隊,以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只見現(xiàn)場三位男子分別頭戴紅色、綠色和黑色的臉譜走在前面,緊隨其后的是吹拉彈唱一隊人馬,浩浩蕩蕩、頗為壯觀。三圣儺舞是當涂縣的傳統(tǒng)民俗,至漢朝以來,一直盛行至今。三圣儺舞有臉譜三尊:紅臉譜代表太陽,也有說代表封神榜人物趙公明;綠臉譜代表萬物,是傳說中的谷物神,也有說代表封神榜人物鴻鈞老祖;黑臉譜代表黑夜,是傳說中的遮蔽神,也有說代表封神榜人物哼哈。每年農歷正月十三的中午舉行點光儀式,村民香炮供奉,鑼鼓喧天,場面十分熱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在街內游玩,鑼鼓鈸鐺相伴演出,特別是正月十五那一天,村民還自發(fā)組織民歌會、跳彩船、舞龍燈等活動,到了晚上有煙火晚會,紅臉譜跳財神,通宵達旦;正月十六臉譜搶完香火后還要夾籬笆陣才能收圣。
滾龍飛舞 舞動新氣象
緊跟當涂三圣儺舞后面的便是和縣龍燈和獅子舞兩支表演隊,只見一條條金燦燦的龍上下翻飛,追逐著前方的“龍珠”,一會兒上天入地,一會兒盤作一團,兩只可愛的小獅子也在龍隊中歡騰起舞,那兩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訴說著對來年風調雨順的期盼。在民間,和縣自北向南的每一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舞龍舞獅的習俗,南鄉(xiāng)叫“玩龍燈”。和縣過去舞龍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年關,大年初四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最為頻繁。
來自博望區(qū)的滾龍表演隊是當天展演活動人數(shù)最多的一支表演隊伍。滾龍陣容龐大,極富排場,出燈行進時,寶塔旗、龍旗、鳳旗、門旗、蜈蚣旗、方旗、三角旗、镋、銃、鈴鐺、竹板、棒、開堂鑼、鑼鼓四件套,大圓燈籠、宮燈、花籃等,當天的表演者多達240人,所有參演人員都是來自新市鎮(zhèn)陶莊自然村的男性,并且出自同一家族。據領隊陶建業(yè)介紹,他們這支舞龍隊隊員全都姓陶,陶莊的滾龍,在六百多年前就有了,創(chuàng)始人就是他們陶家的一個祖先。“在我們村(陶莊)上,每年的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兩條龍都會圍著村子走一圈。”陶建業(yè)告訴記者,為了這次展演活動,他們前前后后準備了近一個月時間,正月初一還在村里進行了表演。“不湊巧的是,展演活動前一晚下起了雪,為了不影響當天正常演出,我們200多名隊員在早上六點鐘就從40公里開外的新市鎮(zhèn)出發(fā)了。”
打出歡樂節(jié)拍 跳出盛世喜悅
作為我市主城區(qū)之一的花山區(qū)在這次非遺展演活動中也不甘示弱,打蓮湘是花山區(qū)傳統(tǒng)文化代表之一,現(xiàn)場來自花山區(qū)映山紅舞蹈藝術團的女隊員們各持蓮湘做各種舞蹈動作,從頭打到腳,從前打到后,邊打邊唱,敲打起來氣勢磅礴。領隊柴征告訴記者,這次來參加展演的隊員一共有132人,比去年多了52人,大家平時在一起排練,跳打蓮湘不僅能給大家?guī)砀嗟臍g樂,同時也起到強身健體的效果。“為了這次展演,我們前前后后排練了兩個多月,年初三和初四,我們隊員還放棄了休息時間進行了排練,就是希望能把最佳的表演效果展示出來??梢哉f,隊員們的參賽熱情非常高漲。”柴征笑著說道。
緊隨其后的是來自我市另一主城區(qū)—雨山區(qū)的采石跳和合表演隊和向山踩高蹺表演隊,只見三十位憨態(tài)可掬的“大頭娃娃”在兩位分別妝扮成“和仙”與“合仙”的小孩引領下迎面走來,他們手里拿著荷花,一蹦一跳。領隊沐潔告訴記者,跳和合相傳是采石居民向“和合”二仙學跳的一種舞蹈,之所以要戴上大頭娃娃的面具,可能與傳說中“和合”二仙顯示的孩子樣子有關。“跳和合一般是兩個人一起,一個男娃一個女娃,一個手里拿荷花,一個手里拿螃蟹,象征著‘和諧’。” 2008年,采石跳和合成功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幺妹蕩花船 搖出幸福味
走在展演隊伍最后的是來自含山的扎彩和龍獅兩支表演隊。活動現(xiàn)場立馬把人帶入了歡快喜慶的氣氛中,只見民間藝人們穿紅戴綠、濃妝艷抹,他們憑借著靈動的步伐,把龍燈舞得是上下翻飛、活靈活現(xiàn);把旱船玩得是蕩蕩漾漾、如行水面;還有一隊婦女,每人用扁擔挑著一對制作精美的花籃,邊走邊舞、隊形變化多端。
據領隊靳曉蘇介紹,玩花船和玩龍燈這兩項民間活動都歷史悠久,其中玩龍燈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唐代,含山境內大多數(shù)鄉(xiāng)鎮(zhèn)在春節(jié)期間,民間都會自發(fā)組織這樣的娛樂活動,以示慶豐收保平安,歡度節(jié)日。“玩龍燈、玩花船,都離不開扎彩。”靳曉蘇告訴記者,這些民間活動的道具都是含山扎彩,這是含山一項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技藝。民間扎彩,歷史悠久,扎彩工藝以扎制龍燈為主,其他還有花船、花燈和雜燈。龍燈:分為滾龍、車龍、長龍,根據龍身的色彩又分青龍、白龍、黃龍,以黃龍玩耍最多?;ù核追Q“旱船”,其玩法和角色的搭配,各地都不相同,各具特色。花燈:又稱“彩燈”,品種繁多,有和合二仙燈、福祿壽三星燈;一定高升燈、六六大順燈;鯉魚燈、蝦燈、蚌燈;鳳凰燈、兔子燈;寶塔燈、走馬燈等五大類20多種。花燈內容取材廣泛,將歷史、傳說故事及現(xiàn)實生活有機結合。雜燈包括花挑、花籃、花草、花瓶等。扎彩無固定式樣,無統(tǒng)一尺寸,無絕對色彩,全憑扎工精巧構思設計、扎制而成。每逢傳統(tǒng)佳節(jié)或重大的喜慶活動,群眾都自發(fā)地或有組織地舉辦龍、獅、花船、花燈等各種扎彩工藝的展示和玩耍。
靳曉蘇說,由于都是純手工,制作一副花挑,要花費十余天的時間,這上面的每一朵花、每一個花繡都是手工的。“花挑里面還可以點燈,晚上舞起來更是十分好看。”
艷麗的服飾、夸張的動作、壯觀的場景,把整個展演現(xiàn)場氣氛推向高潮。伴隨著陣陣的鼓聲和歌舞聲,10支非遺表演隊伍的500名民間藝人用精湛的傳統(tǒng)表演,展現(xiàn)了一幅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馬鞍山民俗風情畫卷,讓非遺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
責任編輯:趙睿
- 中華非遺 蜚聲海外2019-02-11
- 廣州非遺技藝美國“圈粉”2019-02-11
- 古村落的年味密碼:非遺增年味 客都俏弄春2019-02-11
- 西藏昌都唐卡藝術展在榕開展2019-02-01
- 泉州文化研學成風 中小學生體驗“非遺”2019-01-31
- 2019全球傳統(tǒng)文化春節(jié)晚會錄制完成 非遺與雅文化令人期待2019-01-31
- 品庖湯盛宴 嘗非遺年俗2019-01-31
- 新疆:非遺年俗展示年味濃2019-01-30
- “指尖上的中華”非遺國技互動展亮相上海徐家匯站2019-01-30
- 廟會“搬”進高新一幼 非遺文化融入學前教育201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