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泉州新聞
分享

泉州西街近百歲洋樓留住三代華僑的鄉(xiāng)愁

洋樓頗具閩南華僑建筑特色

泉州西街近百歲洋樓留住三代華僑的鄉(xiāng)愁

“騎樓的紅磚立柱仍留存著。”蔡耀豪(左)與蔡耀祖(右)講述洋樓的故事。

本報訊 (記者陳靈 文/圖)古城西街究史巷旁有一座兩層高的“四連體騎樓式”洋樓,頗具閩南華僑建筑特色,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仍魅力不減,吸引不少游客拍照留念。這棟樓的建造者蔡光來是菲律賓華僑,近日,其孫92歲的蔡耀豪、89歲的蔡耀祖向記者講述這棟近百歲洋樓背后的故事,“物質的東西不知何時消逝,愛國愛鄉(xiāng)的華僑精神則是永恒的。”他們說。

從鐘樓向西步行至究史巷,即可看到這座洋樓。一層走廊已被改作店鋪,仍可見支撐陽臺的紅磚立柱。二層4個陽臺呈西式風格,洋氣的窗戶形狀、雕花與閩南紅磚相映成趣。各陽臺上方的屋頂上僅一處“里傳芳”題字保留,其他三處字跡已難辨別。“這是‘肖里傳芳’。”正當兩位老人回憶上述題字時,住在洋樓對面的莊老伯給了提示,“我1940年出生,從小在西街長大,印象深刻。”他說,另外三組分別是“青陽衍派”“飛來別墅”“清平小筑”,題字上方還雕刻有展翅雄鷹,可惜也已模糊不清。“當時這種騎樓式的番仔樓很少,一到雨天,行人紛紛到陽臺下避雨。”

“洋樓建于上世紀30年代,當年,如果從古城鐘樓漫步至西門城腳,除了開元寺的東西塔、西古樓以及西街禮拜堂外,整條西街的臨街建筑基本是一層的磚瓦厝宅,西街頭這座洋樓就顯得有點‘鶴立雞群’,給古城西街增添了一道僑建洋樓的景色。當時的西街人稱呼這座樓‘天來伯的番仔樓’。”蔡耀豪近日在其祖父誕辰150周年之際寫下一篇《耄耋之孫懷祖》,追憶祖父。其祖父名為蔡光來,為何被稱為“天來伯”?蔡耀豪介紹,祖父于1871年生于泉州古城北門外雙陽山下肖厝村,年輕時家境貧窮,為了生計,他忍痛告別家人,漂洋過海到菲律賓馬尼拉做勞工。歷盡千辛萬苦,奮斗打拼了幾十年后,祖父成為一家鼎鍋廠的老板,“祖父思念家鄉(xiāng),當他積蓄了一定的財富后,萌發(fā)歸國返鄉(xiāng)建家立業(yè)的念頭。他將名字‘光來’改為‘天來’,即順應天意而來,蘊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含義。”

蔡耀祖說,因出身貧苦,歸國后祖父不忘本,樂善好施,常賑濟貧苦,也積極資助親友出洋謀生。父親蔡欽成從小耳濡目染,傳承了祖父的愛國愛鄉(xiāng)精神,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亦積極投入抗日救國運動,還曾被日軍拘留審問,險遭迫害。后來,他們在菲律賓的工廠遭日軍炸毀,家道中落,憂傷成疾的祖父于1943年在泉病逝。

蔡耀祖和大哥小時候在菲律賓生活,于1941年回國。作為第三代華僑,他們也不斷教育子孫,要傳承、發(fā)揚華僑“愛國、愛鄉(xiāng)、愛業(yè)、愛儉”精神。“祖國在黨的領導下歷經(jīng)百年奮斗和新時代的發(fā)展,已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祖父所建洋樓也見證了泉州的城市建設和發(fā)展。”蔡耀豪感慨,新中國成立后,家族子孫有幸乘改革開放之風,各盡所能、奮發(fā)打拼,如今安居樂業(yè),已成為擁有200多人口的大家族。隨著泉州古城保護提升項目的推進,部分街巷已重煥生機,他也期待古老的西街以及祖父留下的洋樓能得以保護修繕,留下記憶和鄉(xiāng)愁。

責任編輯:唐秀敏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機構報告:2024年連鎖餐飲在中低線城市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