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新聞中心>國內頻道>國內新聞
分享

“蒲城桑落酒,灞岸菊花枝”,位于關中平原東北部、洛河沿岸的蒲城縣,是陜西產糧第一大縣,號稱“關中糧倉”。晚清時期,蒲城出土了國寶級文物商鞅方升。方升所刻銘文“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重泉。”中的“重泉”即蒲城。

商鞅方升是我國古代征稅納稅的重要物證之一。作為迄今為止商鞅變法的唯一一件實物遺存,商鞅方升為當時田畝丈量、賦稅征收提供了有力保障,讓地處西北邊陲的秦國擺脫了納稅之困,撐起了“虎狼之師”兼并天下諸侯的歷史進程。

洛水流千載,“稅”月常留痕。2018年7月,在國稅、地稅改革推進之際,蒲城縣興鎮(zhèn)稅務所10萬余份保存完好的“稅事”老物件重見天日,并于今年正式向公眾開放。從1949年的印花稅票、1954年的稅務登記證到1973年的農業(yè)稅票、1994年的國稅、地稅公章,這些沉睡已久的珍貴史料,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新中國70余年的稅事春秋、家國“印跡”。

篳路藍縷征稅 鞏固人民政權

“(新華社西北廿十三日電)西北人民解放軍繼二十日解放陜西中部煤炭區(qū)銅川后,又于二十一日收復銅川以南的耀縣及以東的蒲城兩座縣城……在解放蒲城戰(zhàn)斗中,解放軍生俘國民黨陜西省保安團第四旅旅長兼第十一專區(qū)專員趙國楨及保安團正副團長以下約一千人……”

這段新聞稿,刊發(fā)于1949年2月26日的《晉綏日報》,簡要報道了當時解放軍攻克蒲城的情況。對于當時久受國民黨“苛捐雜稅猛于虎”折磨的蒲城勞動人民而言,勝利的消息就如同當?shù)芈劽谶兊难婊鹨话?mdash;—“飛紅無限休和象,散作人間滿地春。”

據(jù)當時留存下的《蒲城縣1949年支前工作總結》,為了保衛(wèi)新生政權,解放后的蒲城百姓踴躍支前,婦女縫軍鞋達到四萬六千雙,群眾共計向渭南車站運糧三萬石,向華陰運糧兩千石,還動員了民工馱騾隊一百六十頭,隨軍前往秦嶺以南的四川成都,這些成為解放后蒲城稅收事業(yè)的開端。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保障革命供給的重要而穩(wěn)定來源便是稅收,其中最主要的是農業(yè)稅和救國公糧;新中國成立后,為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恢復國民經濟,加強國防、交通、農業(yè)、工業(yè)等各方面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此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財政壓力沉重。據(jù)興鎮(zhèn)稅務所保存的一份解放初期西北地區(qū)第一屆稅務會議上的講話稿顯示,當時“全國財政困難,西北地區(qū)更甚,全年預算有百分之七十的赤字”。

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共和國第一代基層稅務工作者風餐露宿,開始了篳路藍縷的為國聚財之路。在一些較早收復的解放區(qū),由于還殘存國民黨特務、土匪等各種反動勢力、反革命分子,稅務工作者甚至要“一手拿稅票,一手拿桿槍”,在戰(zhàn)火紛飛、槍林彈雨中冒著生命危險征收稅款。

1947年從事稅務工作的史蘭庭在其回憶文章《當年在敵人的掃蕩下收稅的故事》中寫道,1948年春,國民黨垂死掙扎,對山東部分解放區(qū)進行瘋狂反撲。“由于敵情緊張”,他們將“所有賬目、稅款、票證藏在地道墻壁內”;4月中旬,“敵人開始拉網(wǎng)式掃蕩”,“我們沒有安全的地方可去,天天跑到大洼麥地里度宿”;“我們5月22日遭敵人襲擊,30多名同志在地道戰(zhàn)中光榮犧牲了。在這次戰(zhàn)斗中,我們工商管理所的6名同志也拿起了槍,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英勇就義。”

為了保證稅款安全,當時還設有專門的稅警團、稅警隊。據(jù)《1921—2021: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稅收理論與實踐》一書記載,1950年6月,廣西稅警黃紀和在奉命押運稅款途中,遭遇大量土匪伏擊,戰(zhàn)士們邊打邊撤,和縣城武工隊會合后就地布置工事,展開反擊。面對土匪的瘋狂反撲,當?shù)囟惥瘧?zhàn)士戰(zhàn)斗了七天七夜,聯(lián)合地區(qū)武工隊大部隊,最終殲滅了土匪,保證了國家財產安全。

公文、票據(jù)、歷年工作日志、各類生活物品……在10萬余份老物件中,有一張簽發(fā)于1963年12月5日的稅務檢查證,領證人是今年85歲的李進錄。已經發(fā)黃的黑白證件照上,時年27歲的李進錄風華正茂。

“我是1953年到興鎮(zhèn)稅務所參加工作的,當時國家百廢待興,我們所有同志同住一間房子,全所共用一輛自行車,是給所長上縣里開會和會計到縣上報賬用的,其他人下鄉(xiāng)基本都是步行。”李進錄說。

來回幾十里路,下鄉(xiāng)征稅時,大伙只能“風餐露宿”。農村沒有旅館,群眾居住條件有限,很多稅務員常常在各生產隊用于看牲畜的茅草屋中“湊合過一夜”,伴著牛叫聲、馬糞味入眠。吃飯則有點“聽天由命”的意味,“趕上飯點能飽一頓,錯過飯點就只能餓著”。

“我們當時吃的是派飯,隊里安排到誰家就到誰家。有的人家條件稍微好點,能吃個饃,吃碗面;遇到條件不好的,只能啃兩個紅薯充饑。”李進錄回憶說,“不管吃得好不好,每頓飯我們都要留半斤糧票和1毛5分的菜金,不能白吃白喝。”

“一把算盤一本票,一路顛簸一路塵。”由于當時部分群眾納稅意識不高,稅務工作者只能“跑斷腿,磨破嘴”。往往一個人跑十里八村,從天明走到天黑,挨家挨戶上門征收,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幾分幾角的稅款,要拉半天家常“繞著彎”要。晚上,還要點著油燈、打著算盤,一分一厘匯總每一張發(fā)票。

國家稅收的逐年增加,為鞏固人民政權和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強大財力保障。“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很難想象我們當時的工作條件,但我們卻習以為常,其樂融融。”一些老稅務工作者回憶道。

“麻雀”小窗口 折射大變遷

“五湖四海盤中算,三教九流珠上忙。”起源于我國的算盤,迄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藥鋪的柜臺上,就畫有一架串檔算盤。在現(xiàn)代計算器出現(xiàn)以前,算盤曾在我國廣泛使用。從“柴米油鹽小黎庶”到“江山社稷大朝堂”,可謂三百六十行,行行不離算盤。

興鎮(zhèn)稅務所的10萬余件老物件中,算盤最能撥動一些老稅務工作者的久遠記憶。曾經,正是在這方寸之間,他們的手指揮飛舞動,枯燥冰冷的數(shù)字霎時間歡呼雀躍,最終“珠響鏗鏘賬目清,收支兩筆切合龍”。

“對于過去的稅務工作者來說,能打一手好算盤,是基本功。”現(xiàn)已退休的蒲城縣老稅務工作者屈兆宏說,“不管上山還是下鄉(xiāng),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算盤,時時加減乘除,日日精打細算。”

令屈兆宏印象深刻的,還有用到“油盡燈枯”的鉛筆頭。“上世紀70年代末,條件還很差,物資也少,我們把鉛筆從中間切成兩段,一支筆當成兩支筆用。”屈兆宏回憶,“用到握不住時,不能扔,怎么辦呢?在筆尾綁上一根筷子細的小木棍,接著用,直到完全用禿了,才換新的。”

“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改革開放的閘門打開后,走出“蹉跎歲月”的國人以“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干勁勇追潮頭,中華大地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計算器、油印機、傳真機、電腦辦公、手機APP、網(wǎng)上辦稅……不到40年,稅務辦公已經邁入了電子化時代。如今的稅務所里,預算員們用手指輕點鼠標,五彩液晶顯示屏上,各類數(shù)據(jù)瞬間紛至沓來,分解、整合、疊加、合算,辦公軟件自動就將表格和數(shù)據(jù),齊刷刷地排列出來。

粉坊42個、豆腐坊37個、紙坊19個、香坊11個、炮坊6個……1956年的一份“興鎮(zhèn)稅務所農村副業(yè)作坊統(tǒng)計表”,清晰地勾勒出當時興鎮(zhèn)經過社會主義建設后初步成型的“產業(yè)結構”。

興鎮(zhèn),位于蒲城縣西12公里處,古稱旌仕坊,是古造紙術的發(fā)祥地之一。唐睿宗、唐玄宗父子去世后,均葬于蒲城。受歷代祭祀文化熏染,興鎮(zhèn)逐步形成了以造紙業(yè)、香業(yè)、花炮業(yè)為主的手工產業(yè)鏈。明清以后,蒲城更是成為聞名全國的花炮之鄉(xiāng),民間流傳“南有瀏陽,北有蒲城”,處在樞紐地位的興鎮(zhèn)也成為甘肅、內蒙古、山西、河南等地日用百貨的大型小商品集散地。

在晚清政府和國民黨的統(tǒng)治下,興鎮(zhèn)及所在的蒲城地區(qū)逐漸“一貧如洗、百業(yè)凋零”。據(jù)《蒲城縣志》記載,1929年9月,人禍加上天災致使蒲城“蕎麥、糜谷枯干殆盡,災民蕩析流離,已餓死兩萬一千余人”。至當年11月,“人畜及樹木鳥獸凍死無數(shù),大部分農民外出逃荒,生活陷入絕境。”“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當時農民不斷發(fā)起‘交農’,出現(xiàn)商人罷市”。

“根據(jù)我們整理的稅收檔案,解放前夕整個蒲城縣只有3家羊肉館。對于好吃水盆羊肉的蒲城人來說,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慘淡的社會經濟狀況。”蒲城縣老稅務工作者雷曉陽介紹。如今,同一個稅收“窗口”,數(shù)據(jù)則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0年,興鎮(zhèn)稅務所稅收總額達到1072.3萬元,而蒲城全縣的稅收總額約為14億元,登記在冊的羊肉館已超過300家。

放眼全國,1950年到1977年,我國稅收規(guī)模從49億元擴大到468億元;1978年到2012年,這一數(shù)字從519億元擴大到100614億元;2020年全國稅收規(guī)模達到154310億元。

經濟騰飛、時代巨變之下,一些歷經千年的傳統(tǒng)稅種也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蒲城“興鎮(zhèn)‘稅’月展覽室”存有1955年的臨商稅票、1960年的屠宰稅票、1972年面向自行車征收的車船使用牌照稅票和1973年的農業(yè)稅票。這五個稅種先后停征,已完成各自的歷史使命。

這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農業(yè)稅的全面取消。

作為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古老稅種,自春秋時期魯國實施“初稅畝”起,農業(yè)稅多以“田賦”形式存在。從唐朝“兩稅法”到明代“一條鞭法”再到清朝實施“攤丁入畝”,從“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到“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農業(yè)稅一直牽動著民生苦楚,朝代興衰。

為了徹底減輕農民負擔,早在1998年9月,農村稅費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就已成立;2003年10月,全國取消農業(yè)特產稅;2004年7月,國務院明確在黑龍江、吉林兩省進行農業(yè)稅免征試點,改革步伐進一步加快,至2005年全國累計已有28個省份免征農業(yè)稅。

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伴隨中國歷史2600年的“皇糧國稅”,就此退出歷史舞臺,惠及全國9億農民。

當時,河北靈壽縣農民王三妮鑄造通高99厘米、重達250多千克的“告別田賦鼎”,以此宣示中國農民的喜悅與期望。“我是農民的兒子,祖上幾代耕織輩輩納稅。今朝告別了田賦,我要代表農民鑄鼎刻銘,告知后人,萬代歌頌永世不忘。”鼎身銘文如此寫道。

至此,歷史徹底跳出了“歷代稅賦越改革,農民負擔越深重”的“黃宗羲定律”,中國農民迎來了種糧不僅不納稅,還可領取糧食補助和農資綜合補助的農業(yè)新時代。2020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131元;2021年,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取之于民 造福于民

1000多年前的唐天寶十三載(754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師廬舍垣墻,頹毀殆盡”。住在都城長安的“詩圣”杜甫,因房屋倒塌,生活難以為繼。得益于奉先(今蒲城,唐開元四年,葬睿宗于縣城西北豐山,名橋陵,改蒲城縣為奉先縣)縣令的周濟,杜甫將家眷安置在如今的蒲城縣杜家村。

天寶十四載(755年),杜甫從長安出發(fā),過驪山,抵蒲城探親,到家后方知幼子已被餓死。“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此前已顛沛流離多年、深感底層人民之苦的杜甫,激憤之下在蒲城的陋室中寫下了詩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篇中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正是封建統(tǒng)治者竭澤而漁、橫征暴斂的真實寫照。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自虞、夏時,貢賦備矣”,之后數(shù)千年的稅史長卷中,底層人民積沙成塔,聚天下之財,但結果往往是百姓壺倒懸,廟堂猶歌舞,稅收不僅未能造福普羅大眾,反而成了統(tǒng)治者奢靡享樂之源。1930年,蒲城農村“大都十室九空,饑民數(shù)目成千累萬”。為了讓群眾有飯吃,中共蒲城特支積極發(fā)動災民,進行抗租、抗稅、抗糧、抗捐的斗爭。

新中國成立后,“取之于民”的稅收,通過社會主義建設“用之于民,造福于民”,讓“人民有好日子過”,尤其在反哺農業(yè)上,稅收支農惠農工作從未停止。

根據(jù)興鎮(zhèn)稅務所保存的大量工作日志,解放后蒲城縣各基層稅務所都有固定的支農點,并將支農成績作為每年工作總結的重要指標。以興鎮(zhèn)稅務所為例,1965年該所“以黨家大隊為點,協(xié)助該大隊搞多種經營和發(fā)展隊辦工、副業(yè)”,“年終幫助該大隊實現(xiàn)工、副業(yè)產值八萬元,六個小隊實現(xiàn)工、副業(yè)產業(yè)七萬元”。

助農任務分解上,當時也實行網(wǎng)格化管理,即每名稅務員承包一個公社,并蹲點包村實施幫扶,協(xié)助社員發(fā)展生產,如“坡頭公社專管員劉志明同志幫助聯(lián)興三隊種植十畝烤煙,發(fā)展果園一個,并辦好刷紙坊”“荊姚公社專管員王建忠同志幫助原王五隊種植二十畝西瓜,十畝大蔥,發(fā)展果園、粉坊、豆腐坊”等。

除了既定任務外,駐村的支農稅務工作者堪稱一塊革命磚,“哪里需要往哪搬”。既有“幫生產隊接生牛犢子”的,也有“給社員燒火、抱娃”的。“在寶家寨六隊,六十開外的貧困代表病重想吃雞蛋、餅干。專管員自掏腰包,買了兩元的雞蛋、餅干,送給這位貧窮老漢。”“馬生義同志幫助聯(lián)武大隊規(guī)范開展多種經營門路,并親自到富平購買桑樹苗2400株。”

栽桑養(yǎng)蠶、發(fā)展養(yǎng)豬、建設化肥廠、完善水利設施……當時支農助農工作“想農業(yè)之所想,急農業(yè)之所急”。今年85歲的李進錄至今還記得他們“背水潤田”的往事。1959年入秋后,蒲城縣黨睦鄉(xiāng)一帶遭遇大旱,入冬后旱情尤甚。李進錄和群眾一道,鑿開河道里的冰,一塊塊背到附近的田里,搶救干渴許久的莊稼。

“我們背的背,抬的抬,還幫社員深翻改土,積肥送肥。”李進錄至今還記得,他們下鄉(xiāng)時,除了帶收稅本,還會帶一個拾糞籠,“下鄉(xiāng)路上,我們一邊走一邊拾糞,到了生產隊先把糞交上去積肥,再去查賬收稅,主要是為了促進農業(yè)生產。”

“稅”月大變遷,家國換新顏。半個多世紀后,蒲城縣稅務局干部樊磊跟他的前輩們一樣,依舊奔波在稅收惠農的田間地頭,不過這次的戰(zhàn)場是脫貧攻堅。夏收時,他得保證貧困戶的小麥顆粒歸倉;每逢年關,他得操心村里外出務工者是否足額領到工資。自2017年至2021年上半年,作為蒲城縣稅務局駐椿林鎮(zhèn)平峨村第一書記,樊磊吃住都在村里。

脫貧攻堅勝利后,樊磊的一些同事,繼續(xù)奮戰(zhàn)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最前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稅收改革有力支持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規(guī)模不斷擴大,紅利不斷釋放。“十三五”時期,我國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新增減稅降費總規(guī)模達7.6萬億。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國經濟社會受到嚴重沖擊,在財政收支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因時因勢出臺了7批28項減稅降費政策,新增減稅降費規(guī)模超過2.6萬億元,有效促進了企業(yè)減負、居民增收和就業(yè)增加。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作為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授時部所在地,每天標準的“北京時間”正是從蒲城出發(fā),不舍晝夜地走進中華大地上的千家萬戶。在這座五谷豐登之城,時間正在“稅”事的不斷變遷中,既見證著蒲城“麥更香,倉更實”的一地之新貌,也正記錄著“國更強,民更富”的大國復興之路。

參考文獻:《1921—2021: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稅收理論與實踐》 (記者劉書云、孫正好)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wǎng)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啟航新征程·共筑強國夢”—福建幼兒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