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寧化:“蘇區(qū)烏克蘭”,筑夢新時代

寧化縣紅軍長征出發(fā)地紀念廣場是啟動儀式的寧化分會場。參加此次主題采訪活動的記者們蓄勢待發(fā)。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攝

東南網6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全幸雅 通訊員 楊連祿)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1月,行軍三明途中,毛澤東豪情滿懷地寫下這首《如夢令·元旦》。

日前,“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在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長汀、寧化啟動,記者來到三明寧化,一路追尋紅色足跡,重溫那段艱苦而又輝煌的歷史。

“蘇維埃政府就好比父母,我就姓蘇吧”

“韭菜開花一桿心,割掉髻子當紅軍;保護紅軍萬萬歲,割掉髻子也甘心。”走進寧化縣革命紀念館,原館長陳端用客家話唱著當?shù)氐母柚{,講述當年寧化婦女割掉髻子當紅軍的往事。

當年,寧化活躍著一支紅色婦女武裝,頂起了蘇區(qū)半邊天。其中,蘇惠珠的事跡可謂家喻戶曉。

蘇惠珠是孤兒,原本不姓蘇,年幼時被賣到寧化做婢女,隨主人姓,取名巫珠女,受盡壓迫和奴役。

紅軍來到寧化,領導貧苦群眾進行革命,婦女從此找到希望——有了識字的機會,也有了戀愛的自由。

1933年,巫珠女與愛人經自由戀愛到區(qū)蘇維埃政府登記結婚,需提供個人信息。被問及姓氏,為了感謝黨和蘇維埃政府改變自己的命運,她決定以“蘇維埃”的“蘇”為姓,改名蘇惠珠,并投身到革命中,成為南郊區(qū)婦女部長。

當時,寧化先后有774名婦女割掉髻子參加紅軍。

1934年夏,蘇維埃政府開展借谷運動,南郊區(qū)借谷困難較大。蘇惠珠找到大有商號老板在婦女連的女兒連梅英,一同回她家勸說借谷,說服老板帶頭借出稻谷。

隨后,蘇惠珠又組織婦女運輸隊,肩挑、背馱,穿行在崎嶇的山路上,將9000擔糧食送往前線,有力地支援了紅軍作戰(zhàn),受到《紅色中華》的表揚。

1934年8月,蘇惠珠調任中共寧化縣委婦女部長;1935年,她不幸被捕,壯烈犧牲,年僅22歲。

歷史背景:1929年3月,紅四軍進入閩西地區(qū),點燃了三明的革命火種。1930年春,古田會議召開后,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轉戰(zhàn)贛南。行軍三明途中,毛澤東滿懷豪情地寫下《如夢令·元旦》,“風展紅旗如畫”這一名句傳誦至今。隨著東方軍兩次入閩作戰(zhàn),三明全域成為中央蘇區(qū),當?shù)厝罕娫丛床粩?/p>

地輸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為中央蘇區(qū)的生存發(fā)展和紅軍長征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被稱為中央蘇區(qū)的“東方門戶”。

以被譽為“蘇區(qū)烏克蘭”的寧化為例,當時僅13萬人口,先后有1.37萬人參加紅軍,加上地方赤衛(wèi)隊,幾乎所有的青壯年都上了前線。當?shù)毓不I集糧食約475萬公斤、蘇區(qū)貨幣54萬元,大量銀元、被子、軍衣等送到前線……

時代新貌:多年來,寧化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大力發(fā)展河龍貢米、薏米和茶葉、油茶“兩米兩茶”等特色產業(yè),并結合地方實際,持續(xù)深化“348”工作機制,探索“三全三扶一檔”教育扶貧模式,全力以赴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去年,全縣剩余的21戶6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寧化:“蘇區(qū)烏克蘭”,筑夢新時代

近日,在寧化縣革命紀念園,寧化縣附小的音樂老師向記者演奏紅軍軍號。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攝

“革命沒有成功就不回來了”

近日,在蒙蒙細雨中,記者走進三明市革命烈士最多的村——寧化縣石壁鎮(zhèn)石碧村。

看著背著書包放學回家的孩子們,鎮(zhèn)衛(wèi)生院中醫(yī)副主任醫(yī)師張伙金感慨萬千:“是

無數(shù)革命先烈的犧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張伙金是開國少將張雍耿的侄兒。他從小聽著父親講伯父張雍耿的事跡長大。

出生于1917年的張雍耿,9歲開始上私塾,12歲時因父親去世而輟學,從此擔起家庭生計的重任,除了上山砍柴,還做點小生意。

1929年秋天,張雍耿的小鮮棗連續(xù)三天沒賣完。那時紅軍已經駐扎在周邊鄉(xiāng)鎮(zhèn),聽說他們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幫老百姓挑水,他便決定將小鮮棗送給紅軍戰(zhàn)士們。紅軍戰(zhàn)士們推脫不過,便收下了??僧斔叩桨肼罚粋€紅軍干部追上來,在問清情況后把錢遞給了他。他當場表示要參加紅軍,被“要征得父母同意”為由婉拒,但對方同意讓他當小向導。

當了小向導,張雍耿對紅軍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1931年,他把柴刀交給上山砍柴的小伙伴們,請他們幫忙帶話給家里:“革命沒有成功就不回來了。”

寧化縣黨史方志室辦公室主任劉建軍告訴記者,當年,當?shù)厝嗣裾归_擴紅競賽,“保衛(wèi)蘇區(qū)有責任,禾口淮土比參軍,禾口擴紅一千個,淮土一千多兩人”這一傳唱至今的歌謠,唱出了當年百姓踴躍加入紅軍的情形。

革命理想高于天。張伙金說,許多人參加了紅軍,踏上了長征之路,很多人從此沒有再回來。以石碧村為例,1930年總戶數(shù)118戶780人,參加紅軍的達96戶136人,犧牲113人,解放后認定在冊的革命烈士達90名。

歷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福建西部的長汀、寧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發(fā),開始戰(zhàn)略性的大轉移。三明作為長征的出發(fā)地之一,全市參加紅軍達3萬多人,其中1.12萬人參加長征。長征途中,三明籍紅軍指戰(zhàn)員大都編入紅三軍團第四師和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分別擔任長征中最為艱巨的前衛(wèi)和后衛(wèi)任務。在湘江戰(zhàn)役中,寧化數(shù)千子弟兵所在的紅三十四師臨危受命擔任全軍后衛(wèi),絕大部分壯烈犧牲,用血肉之軀掩護中央機關渡過湘江。紅軍到達陜北后,寧化籍紅軍戰(zhàn)士幸存僅58人。

時代新貌:2018年,寧化縣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總值145.16億元;公共財政總收入9.37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全年工業(yè)增加值46.98億元,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增長9.3%。月兔空調、福特科、長寧紡織等一批龍頭企業(yè),正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領航寧化走好高質量發(fā)展之路。

寧化:“蘇區(qū)烏克蘭”,筑夢新時代

近日,在寧化縣革命紀念園,記者采訪原紅三十四師100團團長韓偉之子韓京京。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攝

故事

智取泉上土堡

東南網6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全幸雅 通訊員 楊連祿)

1933年7月,根據中央提出的“東征福建、籌款百萬、赤化千里、創(chuàng)造百萬鐵紅軍”的任務,中革軍委下令組建東方作戰(zhàn)軍(簡稱東方軍)。此后,東方軍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滕代遠率部從江西進入寧化,決定攻打泉上土堡,打響入閩第一仗。

寧化泉上鎮(zhèn)文化站站長楊吉鑫告訴記者,泉上戰(zhàn)役是一場敵我雙方的斗智斗勇。土堡外圍的敵人被殲滅后,退縮進當?shù)氐囊蛔帘ぁ_@座土堡為當?shù)孛髂┣宄鯐r期的一個方志家設計和建造,易守難攻。

第一個辦法是切斷水源,但泉上土堡的水源不是明溝,也不是暗渠。原來,土堡建設者將捆起來的小竹子放入深溝,巧妙地利用竹子縫隙將水引入堡內,因此歷經百年,水源不斷。

新的嘗試是挖地道將炸藥送至城墻下炸開城墻。然而在即將成功時,卻被堡內敵人引水灌入而失敗。原來,堡內通過四處埋水缸的方式,通過響聲判斷挖地道的位置。

怎么辦?紅軍見招拆招,找來許多鑼鼓在土堡對面山頂敲擊,讓敵人無從判斷方位。一條30余米的地道直通土堡圍墻下,三個當?shù)靥峁┑膲鄄难b滿炸藥隨后安放到位。當年7月19日拂曉,炸藥引爆,土堡圍墻被炸出一個缺口,紅軍乘勢發(fā)起進攻,全殲守敵。

經過此役,寧化東北部全部解放。之后,東方軍乘勝解放清流等大片土地,從此打通了閩西、閩北兩塊根據地。

寧化:“蘇區(qū)烏克蘭”,筑夢新時代

寧化縣革命紀念館收藏的紅軍使用過的軍旗。 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攝

感言

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長征路

東南網6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全幸雅 通訊員 楊連祿)

“紅軍是工農自己的武裝”“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共產黨是抗日反帝的領導者”……

推開古色古香的大門,通過一條條紅色標語、一段段深情回憶,我們在“再走長征路”中重溫那場偉大遠征,銘記那段崢嶸歲月。

再走長征路,我們感受到紅軍與人民的魚水深情。在寧化淮土鎮(zhèn)鳳山村的紅軍街,老人回憶當年1.4萬名紅軍在這里集結;紅軍邁出長征第一步的前夕,許多群眾主動拆下門板給紅軍戰(zhàn)士當床鋪的情景,仿佛不曾遠去。來到寧化曹坊鎮(zhèn)下曹村的古民居群,當年紅軍戰(zhàn)士取下石門檻架鍋做飯,門檻燒裂后,默默留下銀元作為賠償?shù)墓适?至今仍被當?shù)厝藗髡b。

再走長征路,我們感受到蘇區(qū)人民的犧牲和付出。當年,為保守紅軍秘密,曹坊鎮(zhèn)蘇維埃政府主席曹盛福烈士,面對敵人“凌遲”酷刑沒有叛變,英勇就義。在湘江戰(zhàn)役中,數(shù)千閩西子弟兵組成的紅三十四師全軍后衛(wèi),浴血奮戰(zhàn),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掩護中央機關渡過湘江。這些為革命事業(yè)敢于犧牲的英勇事跡,至今聽來仍讓人淚流滿面。

長征路上,有許多人倒下,可有更多人堅定地朝著同一方向前進。因為他們堅信,無論有多少艱難險阻,前方一定會“風展紅旗如畫”,新中國的曙光必將到來。

采訪中,我們看到,腳下的這片紅色熱土正在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偉大的長征精神正在鼓舞和激勵三明干群牢記囑托,不斷攻堅克難,以高質量發(fā)展加快老區(qū)蘇區(qū)脫貧奔小康的進程。

賡續(xù)光榮傳統(tǒng),開辟美好未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 己的長征路,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在新長征路上,唯有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才能越過我們這代人面臨的“婁山關”“臘子口”。

責任編輯:肖舒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上空鋪滿了絕美晚霞,你看到了嗎?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