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十個生產隊間的“較量”讓村里養(yǎng)魚業(yè)發(fā)展“節(jié)節(jié)高”,“魚菜共生”模式下產出上千噸的生態(tài)果蔬,馬不停蹄的古厝修復讓村莊平添一縷古雅韻味……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長樂文武砂街道的村莊里上演。一個村莊就是一個縮影,折射一種理念。近日,記者走進文武砂街道,看這個街道如何以高質量的黨建引領,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為鄉(xiāng)村振興賦能增效。

山頂村的十個生產隊

57歲的林金川在文武砂街道山頂村已經養(yǎng)了20多年的鯽魚,養(yǎng)殖面積從最初的幾畝到十幾畝再到如今的上百畝,他見證了山頂村養(yǎng)魚業(yè)從最初的無人問津到逐漸成為村民眼里的“香餑餑”,全村500多畝的魚塘實現了村民們“年年有余”夢。

大的轉變發(fā)生在六年前。“以前村里的地根本沒人種,大家都外出務工,覺得出去才能賺得多。”山頂村黨支部書記林木祥回憶。如何讓村里的集體土地物盡其用?如何讓越來越冷清的村子恢復往日的人氣?山頂村黨員干部召集村民代表一起研究出路。

村民代表大會上,大家一致通過了“將村集體土地免費分包給村民使用,成立十個生產隊,實現自主經營管理,生產所得均歸村民”的決定。十個生產隊之間自此展開角逐,因山頂村河澤密布、池塘眾多,養(yǎng)魚成為不少村民的首選。

“調整養(yǎng)殖品種、學習科學養(yǎng)殖法、引進低碳高效循環(huán)流水養(yǎng)魚技術……在黨員的帶頭示范下,生產隊之間你追我趕,既競爭又合作,村里養(yǎng)魚業(yè)越做越大。”林木祥說,看到這番景象,不少外出務工的人開始回流,山頂村不再沉寂。

岐西村的“魚菜共生”

“今年的土豆格外飽滿,口感也比往年好,關鍵還省了抽水的電費和化肥錢,都是養(yǎng)魚場里的‘肥水’帶來的‘福利’!”近日,瑞祥農場工作人員林長決從土里挖出幾個土豆向記者展示。

在岐西村的瑞祥農場,“菜魚共生”的好戲每天都在上演。“種植生態(tài)果蔬和水域養(yǎng)殖是瑞祥農場兩大主營業(yè)務。種植的部分蔬菜可以給魚吃,再用魚塘里的肥水灌溉,不斷加大有機肥的比例,從而提高瓜果蔬菜的品質。”瑞祥農場經理林景祥介紹。如今,該農場每年向省內提供各類蔬果4500多噸、水產品400多噸,生態(tài)綠色的產品越來越受市場歡迎。

瑞祥農場的綠色實踐最初發(fā)源于岐西村黨支部班子的思路轉換。“為了盤活村集體土地,消化村里的富余勞動力,我們將260多畝的集體土地入股瑞祥農場。”岐西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當地黨組織的推動下,“福建新瑞祥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實踐基地”先后成立,村民開展有機蔬菜種植、發(fā)展水產養(yǎng)殖、經營農家休閑游……這幾年,美麗的岐西村變得格外熱鬧。

壺井村的“護根”行動

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的久巖公古厝坐落于壺井古街西側,推開古樸的木門,每一個細節(jié)都散發(fā)著清代古建筑特有的端莊與雍容。如今,久巖公古厝再現光彩得益于半年前開始的一場修復。

“原來古厝里住著二十多戶居民,晾曬的衣服、彌漫的油煙掩蓋了古厝的美,且因年久失修,古厝兩旁的房屋隨時面臨坍塌的危險。”壺井村黨支部書記林權介紹。

古厝保護迫在眉睫,壺井村迅速邀請文保專家前來鑒定監(jiān)測,同時推廣“新鄉(xiāng)賢”治理模式,號召老黨員參與古厝保護行動,全面拉開久巖公古厝修復工程,留住鄉(xiāng)愁。

“面對古厝部分住戶的不理解、不支持,我們村的黨員干部挨家挨戶上門走訪,一一做通思想工作,發(fā)動族親力量,多方說服勸導,最終贏得了二十多戶居民的集體支持。”林權告訴記者,“我們在修復中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注重古厝內涵挖掘和傳承,留住古厝的根與魂”。

“此外,我們還邀請測繪公司對泰長昆仲祖廳、則鶯公祖廳、林宅壺井等其他幾處古厝、古建筑進行檢測,并安排專職人員管理運營古厝,提高古厝活化利用率,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文武砂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福州日報見習記者 沐方婷 記者 余少林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盛世蓮開】習言道|澳門是偉大祖國的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